军营,曾经的硬笔书法熟土
部队对文化建设的要求高,而硬笔书法既方便学习也容易出成绩,于是,练习硬笔书法一度成了官兵们提高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
最近上映的《赤壁》中,张飞提笔写下的“誓灭曹贼兴汉室”讨伐书,引发了网上争议,有的说张飞还这么有文化啊,有的说野史中张飞是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还称清代尚有张飞的字帖传世。相传,秦朝名将蒙恬还改良过毛笔。看来,书法自古以来就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经经历了一个和平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复苏,部队官兵们都积极参与文化的学习。硬笔书法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于是,部队中一大批人自然而然地投身到学习硬笔书法的热潮中。当然,也有些人是带着硬笔书法爱好来到军营的。比如现任江苏省硬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王卫军,因为他再入伍之前就出过数本字帖的缘故,所以尽管眼睛近视,还是被破格招入部队。后来,他在20岁那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也为部队争了光。
部队里假期有特殊性,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常回家看看”。那是电话都很紧缺,更没有网络聊天,他们只能靠写信与家人和亲友交流,所以,对于身在军营的人来说,自然是“家书抵万金”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在硬笔书法界成绩突出的部队官兵还有很多,最早的当数时在解放军福州32109部队的仇寅,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一直念念不忘。他是夺得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等特等奖10位之中的唯一军人,那时他年仅24岁。次年在北京,杨成武将军亲自给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此后,海军军官盛长荣获第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浙江军区司令部王学文以及时在西安武警工程学院的王卫军获得第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军营硬笔阵地的现状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变革,甚或由此产生了观念变化,都让硬笔书法在军队里有实用转向了艺术。
早些年,在部队里,不仅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写字也能改变命运。写字好对于在部队求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有一手好字对于一个战士来说可能会作为文职人员留用,也可能因这个特长被提干。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办公的不断现代化,在部队里,虽然一些宣传工作岗位可能还是会由写字好的担任,但主要依靠手工书写档案和材料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同样,由于科技的进步,电话和网络交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写书信,部队里,战士们通过写信与家人亲友联系的也已经少之又少。
建国以来,我国的军队进行了几次裁军,转业也成为了官兵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使官兵们练字受到了影响。
尽管面对诸多难处,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进程,军营中还是有一部分人在坚守硬笔书法的阵地。在硬笔书坛,军队的硬笔书家或与硬笔有关的书家仍有不少,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中的军人就有龙开胜、司马武当、沈一丹、陈联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主席团员有丁谦、陈联合、张宝彤、司马武当、薛祥林等。陈航、姜浩、吴静晓、王国灵、罗来君、陈艳伟等又可算是现役军人中硬笔书家的优秀代表。此外,一直在坚持写字又不为人知的战士恐怕也为数不少,随着他们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的肯定也会更多。
好字的实用性没有用武之地也带来了观念的改变。仍在坚持写字的官兵们大多已经不再把写好字定位为实用,而将之看作个人爱好,并向着艺术性的方向去发展。比如,相比早些年一些军营硬笔书家书风的规整,陈航、吴静晓的书风则终在体现“我秀故我在”的精神面貌。
可贵在坚持
因为难能,所以可贵。我们对在坚持硬笔书法阵地的官兵们应该怀有更崇高的敬意。
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薛祥林先生是总参谋部合肥干休所所长,因此,部队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安徽省硬协的活动阵地。协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要组织协会领导成员到部队去举行讲座,为部队官兵现场创作,现场咨询,当面辅导战士们创作,吸收了一大批书法水平较高的战士为协会会员。“以后我们还将进一步主动与驻肥部队加强联系,抽出更多时间到部队去”,薛祥林说。
海军有线电视中心主任陈联合曾与方鸣等人合作出版过《硬笔书法名联选》,与庞中华等合作出版过《硬笔书法书德育字贴》、2004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了《硬笔书法学写三字经》章草三字经在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等多次播出。在发行光盘字帖同时,他还通过青少年基金会将100套光盘字帖捐赠给全国百所希望小学以及川藏兵站、南沙、西沙官兵等。
本报特约记者刘贞亮原任北京军区北京卫戌区某部副团职干部,2007年底从部队转业。在部队时,他不仅自己学习书法和篆刻,还于2004年开始义务辅导战士和部队大院里的少儿学习硬笔书法,从最初得到十几个人开始教起直到常年辅导学生150与人。现在,他已经在北京公安局工作,即使在奥运安保极其紧张,他仍要通过电话知道战士们练字。
近日,网上发布了成都军区司令部的青年硬笔书家姜浩出了本行楷硬笔书法字帖的消息。姜浩也是个硬笔书坛活跃分子,据他说在部队白天不好创作,只能在晚上创作,有时为了准备展赛,常常熬到深夜一两点。功夫果然不负有心人。
近些年,四川的“西昌”成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地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报经常有西昌市卫星发射中心63818部队举办书法活动的报道。该部队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常年执行卫星发射通信保障任务,部分分队驻扎在山沟,试验任务繁重、文化资源匮乏。但全团官兵们都有一个共同爱好——书法,无论团领导还是一般战士,都能够潜心书艺、笔耕不辍,书法爱好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种文化支撑培养了官兵高雅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催生了强大的战斗力,不断激发官兵昂扬的斗志、凝聚部队战斗力,使部队取得了试验任务次次圆满完成的辉煌战绩。
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受到了大众的热捧,尽管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让人觉得他更像是上一代人,但他坚持的“不抛弃,不放弃”却感动了大众。这个看起来很傻、很木的年轻人始终为别人而改变,为集体而战斗,最终却收获最多。“不抛弃,不放弃”,不仅爱好硬笔书法的战士当如此,部队领导也当如此,而硬笔书法界的同仁们,则更不该把军营中的“战友”忘记。